从中山大学老校区南门沿着中轴线草坪走过来,可以看到左边有一座不起眼的四层大楼,因为树木茂密的缘故,几乎看不到建筑顶部,但是如果用无人机,会发现整个建筑很有看头!
这就是陆达理堂,又称科学馆、西院(与东院马丁堂相对),原52号建筑。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体保护名录;2002年8月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摘自化学学院网站)
建筑
陆达理堂于1925年始建,1928年10月19日落成,用款25万元,由美国的陆达理夫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共同捐建。陆达理堂刚落成就汇聚了来自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的科学家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岭南科学学报》专门出了一期特刊,登载这次聚会中的科学论文。(摘自化学学院网站)
这是建筑的另外一边,从这边进入大楼。
当时岭南大学理学院设于陆达理堂,首层为物理学系,二层为化学系,三层为生物学系,四层为植物标本室等,地下室为储藏室。抗日战争时期为保证在敌机空袭时正常上课,地下室改为临时课室。现为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系所在地。(摘自化学学院网站)
陆达理堂为四层建筑,另有地下室。总建筑面积3863.00㎡,首层面积870.21㎡。
右边有个牌坊是从广州老西关迁移过来的进士牌坊,进行过修复。
为了更好保护这栋历史老建筑,化学系即将从陆达理堂搬往大学城校区,因此学院特地让我为建筑空间和还没搬的实验室留下宝贵的图片资料。
进入大楼首先看到的是早期的化学系主任龙康侯教授的塑像。
龙康侯教授,湖南攸县人,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8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湖南大学、华南工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海洋科学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专于有机化学,创立了我国高校首个高分子研究室。
上下移轴很多人都知道,但左右移轴知道怎么用吗?
对比一下上下两张图,都是相近位置拍的,上面那张估计一般人都会这样拍,但是这样拍相机不得不离塑像很近,塑像被透视夸大了;其次顶梁和地面方格不横平,斜的不好看,那要怎样拍呢?
机位正对着走廊,一般镜头左右取景会一样多,中轴线在中间。但是如果移轴镜头可以通过向右移轴,获得右边更多画面,可以看到,第二张图中轴线竟然不在中间,而是移到了左边大约1/4的位置。这样平行线和垂直线都很规整,塑像也不会夸张变形。
对这个老楼梯情有独钟,拍了许多。地砖明显是建国后换的,也还和谐。
为了符合建筑空间拍摄的基本规范,全部用移轴镜头拍摄,减少镜头透视变形的影响,横平竖直更规范。
为了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并保持构图规整,这张用15mm移轴镜头左右移动接片。
拾级而上,来到顶层,用脚架横置相机伸出去正对下面拍摄楼梯结构。
通过移轴神奇地拍到这个构图,没有后期拉伸和裁切,这次上下位置的中轴线移到了画面底部,镜头既垂直朝下又完全拍不到脚架,这就是移轴镜头的神奇之处,各位有兴趣的影友不妨琢磨和实拍一下,留言给我。
这张角度用一般镜头就要俯拍了,垂直线就会斜。如果用移轴镜头,还是保持相机水平,不需要俯拍,往下移轴就能拍到,栏杆仍然是垂直的。
各个角度拍摄这个水泥加木梁的顶层结构,看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结构。
这张也很难拍,为了不让栏杆挡住漂亮的窗,只能在较高角度离栏杆很近拍,还要拍到屋顶,就必须15mm移轴镜头上下2张移轴后期接片;屋顶很暗,窗口很亮,反差极大,超过了相机的15级宽容度,HDR合成解决,所以这张片需要4-5张图合成。
从三楼楼梯窗口看出去,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屋檐的瓦当和滴水,绿色瓦当上有“岭南”繁体字样,看得出是民国岭南大学时代的建筑。至于这个屋檐在建筑的什么位置,可以在文章开头的航拍外观图片上找。
爬上楼顶豁然开朗,从没试过这么近观看中大标志性的绿瓦屋顶,整个校园和远处的城市都展现在眼前。可以看到几个通风口伸出屋顶,这是实验室的特殊通风需要。
屋顶神兽难得见到真容,对着远处虎视眈眈。
拍摄现场来一张,不要以为相机架在这么宝贵的屋顶上,还有个小小的铝板可以放脚架。
实验室
进入这怀旧梦幻的民国老建筑,再看到这些仿佛穿越时空的化学实验室,马上觉得它就像哈利波特就读的那间神奇的霍格伍兹魔法学校,教授和学生们都有神奇的魔法。
非常遗憾只记下了部分实验室的名称。
天然产物实验室
这是邱立勤教授,应用化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实验室特别大。
中山大学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民国时代的珍贵老建筑非常丰富,因此我会持续拍摄更多中大建筑及校园风采图片拍摄跟大家见面,也欢迎中大各学院以及各高校约拍。
热门标签: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陆达理堂中山大学建筑摄影作品民国建筑摄影 古建筑摄影 老建筑摄影 陆达理堂民国建筑摄影 古建筑摄影 中山大学 陆达理堂 AMP美国国际建筑大师奖 Winner奖民国建筑摄影 古建筑摄影 大理教堂
微信扫一扫,直接沟通!
网站移动端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189-0300-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