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州木马映画官网,20年专注商业摄影第一线

木马映画_广州商业摄影公司

微信公众号 咨询热线: 189-0300-7099

晋祠:借宗祠之名,行晋水神庙之职 | 古建筑摄影 摄影作品分享

浏览量:1369 类型:作品推文 发布时间:2023-11-11 11:22:59 分享:
趁着去汾阳拍酒店的机会跑了一趟山西,参观了好些久仰大名的古建,首先去的是这座位于位于太原晋阳悬瓮山下的晋祠,1961年就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来晋祠了,比起二十年前的第一次,看到旅游设施更完善,进园路上新建或者翻新的建筑美轮美奂自不必说,最重要的几座建筑还是基本保持原貌。





门楼背后的山就是悬瓮山。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称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在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建祠宇,称“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是一座独立的三进院落,高大宏伟,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

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虽经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




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虽为明、清后世重装,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

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




两廊之间是过殿,即享堂,殿内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共14尊,分列两侧。她们又细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各自持有笛、琵琶、笙等不同的乐器。我国元代泥塑乐伎多已不存,组成如此完备的乐队,除元代壁画偶见,实物仅此独有。



既然是皇族的宗祠,先祖唐叔虞祠却偏安一隅,不在中轴线上,甚至在晋祠的官网上都没有进行重点介绍。而纪念其母邑姜的圣母殿却放在中心位置,成为晋祠最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呢?

据考,宋代以前,唐叔虞一直都是晋祠的主祀,整座晋祠也可被统称为“唐叔虞祠”。其大殿位置应是在今天圣母殿一带,但原建筑毁于何时,无从可考。 

宋代时,在唐叔虞祠以南,晋祠西隅,兴建了坐西朝东,规模宏大的圣母殿,用以供奉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此后晋祠的重修扩建,围绕圣母殿,从西向东,建起了一条新的中轴线,晋祠的主祀也渐渐发生了改变,被封为“汾东王”的唐叔虞退居次要的位置。到了元至元四年(1267年)编纂《重修汾东王庙记》时,唐叔虞祠就已经在现在的位置上了。

在夫权为尊的封建制度下,看到了女尊男卑的建筑布局,真的刷新了认知。我们带着问题沿着中轴线继续走下去。



唐叔虞祠被边缘化,而中轴线上这座水镜台,却非常亮眼,让你无法忽视。

水镜台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而清代补建的卷棚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祠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从建筑结构上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后半部分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正是演剧的前台,面对圣母殿。



晋祠每年要举行数十次祭祀活动,其中的十三个祭日要唱戏,除了祭关帝时在那边的钧大乐台演出,其余都在水镜台上进行。



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沿着中轴线再往西,就是对越牌坊,这是一座功德坊,建于公元1576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年。牌坊高9.5米,为四柱三门结构,顶为单檐歇山式。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

对越,语出《诗经·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在此处意为“宣扬母德高尚”,用以颂扬圣母。



对越牌坊再往西就是献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献殿建筑结构简单,不弱不费,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献殿高9.7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当心间敞门,四周宽厚的槛墙上安直棂栅栏,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殿顶布青瓦,黄绿色琉璃剪边。雕花琉璃脊饰为明代修葺时添置,脊刹盒子内仍可见明万历年间重修题记。献殿的梁架设置,既省料,又坚固,只在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上立驼峰、蜀柱,平梁两端用驼峰架在四椽栿上。



从献殿出来,迎面就看到晋祠的主殿“圣母殿”,要走到圣母殿,首先要跨过一座著名的桥,它叫做““鱼沼飞梁”。

所谓“鱼沼”是指桥下泉池,所谓“飞梁”即水上之桥,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一级文物。

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据专家考证,其中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由此可知,这座被人传颂的十字桥北魏时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比圣母殿还早。



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

建筑巨匠梁思成先生对晋祠中的“鱼沼飞梁”有如下点评:“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晋祠内主要建筑,坐西向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的母亲邑姜所建。

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殿高19米。



殿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极为宽敞,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大殿檐柱侧角升起明显,给人以稳重之感,殿堂结构为单槽式,即有一排内柱,殿四周除前廊外,均为深一间的回廊,构成下檐。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



殿内有宋代彩塑四十三尊,主像为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风头椅是,凤冠蟒袍,神态端庄。



侍从手中各有所奉,为宫廷生活写照。



殿内的宋代侍女塑像,是晋祠文物中极为珍贵的佳作,它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的,是宋代皇室生活的缩影。



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



四周围廊极为宽敞,为人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悬挂着历代为圣母殿题写的牌匾,廊内还有很多碑刻,谓之”碑廊“。





明代力士怒目而视,但神态却并不狰狞,反而带些憨厚。



位于圣母殿左侧的建筑是台骀庙,坐西向东,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占地面积191.9平方米,悬山顶,素瓦,雕花绿琉璃脊。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晋祠镇东庄人高汝行出资建造。清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经高氏子孙屡次重修。



据《左传》所载,上古金天氏有一个儿子叫昧,曾担任“元冥师”(治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允格,一个叫台骀。台骀继承父业,很善治水。当颛顼执政时,命台骀担任了水官。台骀在治理汾、洮二水时成绩卓著,保障了太原一带人民的生活。

相传台骀因治水有功,被尊为汾水之神,为张氏始祖,所以这个台骀庙也是张氏祖庭之一。



可以看到台骀庙建筑规模不大,但雕花绿琉璃脊、瓦当与滴水、斗拱都非常精美,落在瓦当上的鸽子,更为古建增添了灵气。



殿内中间供奉台骀神像,左面为土地神像,右面为五道神像。殿内南、北、西三壁均满绘壁画。其南壁与西壁绘神像,北壁绘猎图。整体构图匀称,笔墨技法娴熟。

但是为何能让看似平常无奇的台骀庙建在这么重要的圣母殿旁边,反而原来的主殿“唐叔虞祠”却在他处重建?另外为何张氏祖庭却由高氏捐资建造,还由高氏子孙多次重建?我们继续带着问题走下去。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俗称“南海眼”,号称“晋阳第一泉”。

难老泉亭,初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到559年之间,历代进行过多次修建,现在我们看到的亭子是明代重建的,保留着北齐风格。



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1年~555年),明嘉靖年间重建。其斗拱昂嘴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是北齐的风格。与难老泉亭南北对峙,为圣母殿左右翼。亭内“善利”一匾,典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善利泉又名北海眼,亦为晋水源泉之一,但其水微小,不及难老泉十分之一。



水母楼位于晋祠圣母殿南,又称梳妆楼、水晶宫,创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供奉的是晋祠水神。一层楼身为砖砌北方式窑洞三穴,在中间石洞内,供有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



金人台, 也称“莲花台”。台为方形,台中央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阁。台四隅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



西南隅的铁人,是仿佛教天王塑造,威武勇猛、摄人心胆。这尊金神采用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



昊天神祠由三清洞、关帝祠、玉皇阁组成,是晋祠最大的一座道观。现存昊天神祠是清朝乾隆年间扩建而成,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昊天神祠。



昊天神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扩建 ,神祠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关帝祠,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

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立于1861年,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



在前院关帝祠神龛内为明代所塑关公坐像。

关帝祠殿内保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早期壁画,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生平故事所描绘,有桃园三结义、上马金、下马银、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生动画面,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是较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后院为玉皇阁,分上下两层,上层原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已毁。下层为三孔窟洞,供奉道教中的“三清”,又称“三清洞”。



从右至左分别为:玉清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上清灵宝天尊抱太极图,象征“混元”,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手持扇子,象征“太初”。因为这三尊塑像是在80年代补塑的,所以色彩较为艳丽。




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俗称阎王殿。创建年代不详,明隆庆元年重修。




圣母与晋水的关系非常具体:晋水发源的悬瓮山在其后,晋水源的难老、善利二泉及鱼沼泉则在圣母殿前一字排开,治水的台骀和护水的水母簇拥着圣母殿,圣母庙顺理成章地成为晋水神庙,相关祭祀活动记录从未停止。明洪武四年(1371年)圣母被加封晋源神,更表明了其水神的身份深入人心。

这样的现象一定会有其历史背景,那就是晋地自古干燥少雨,晋水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特别重要,而民间就会找出一个能保护水源的神明。

估计当时擅长护水的神明级别不够高,晋水又这么重要,于是大家推举了圣母,也就是唐叔虞的母亲,来行使护水大任,圣母殿就应运而生,其子唐叔虞只好退居二线,台骀和水母则在旁协助。

对此你怎么看?


摄影、文字编辑:丘劲锋


#老建筑摄影 #山西古建 #古建筑摄影



热门标签: 老建筑摄影 山西古建 古建筑摄影 建筑摄影翁家楼建筑摄影作品分享建筑摄影作品分享宗教建筑摄影作品合景泰富-臻溋名铸图书馆 建筑摄影 空间摄影

联系我们
  • 联系人:丘劲锋
  • 咨询热线:189-0300-7099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紫荆道63号自编之一栋广州芳村景致国际酒店用品城E区409号商铺
只为少数重视品牌形象的优秀企业服务 | 电话 : 189-0300-7099
只为少数重视品牌形象的优秀企业服务 关闭